韩凤芹(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)
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。会议提出,要指导各地尽快细化工作方案,按照分担比例安排好补助资金,确保按时足额拨付。
教育是国之大计。学前教育是起点,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》指出,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,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,国家推进普及学前教育,构建覆盖城乡、布局合理、公益普惠、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。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“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”,是国家对于学前教育发展做出的新的重大制度安排。2024年通过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》,以法条形式确定了“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”的目标,并提出“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”。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明确,“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”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,“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”。
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经济社会效益呈现多维度、多层次特征,既直接惠及个体与家庭,又深刻影响社会公平、经济活力与治理效能。教育公平层面,免费政策有助于缩小城乡、区域及群体间的学前教育资源差距,保障流动儿童、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机会,填补结构性缺口以强化起点公平,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辐射。
家庭层面,免费政策将直接降低育儿成本,缓解生育焦虑,提升生育意愿,释放中低收入家庭消费潜力和适龄女性劳动力,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。经济层面,研究表明,对早期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最高,早期人力资本积累可产生数倍于投入的社会回报,免费政策有利于提高国家人力资本积累水平,为劳动力市场储备高质量人才。社会治理层面,免费政策有助于弱化家庭焦虑,同时通过早期干预减少弱势群体成年后的贫困等问题,间接降低社会福利支出。总体而言,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既是教育公平的“托底工程”,也是人口战略与经济发展的“助推器”,科学实施将助力破解教育不平等、优化人口结构,实现长期社会效益最大化。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,推动更多资金资源“投资于人”、服务于民生。一直以来,我国坚持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,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更是财政“投资于人”的重要体现。
在当前财政紧平衡的宏观背景下,出台免费学前教育政策虽需短期财政投入,但其战略意义与综合价值深远。这既是对诸如高育儿成本、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等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,也是通过制度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、激活社会活力、推动长远发展的关键举措。
一方面,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、贫困地区及特殊儿童群体倾斜,保障弱势群体教育权益、优化资源配置,促进教育公平,缩小城乡与群体差距。通过降低家庭教育支出、释放生育潜力,缓解“不敢生”的焦虑,协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。另一方面,政策聚焦儿童早期成长关键期,依托高质量教育促进智力开发与终身能力积累,推动学前教育从“有园上”向“上好园”转型,有利于厚植人力资本根基。免费学前教育政策为每个儿童创造公平而优质的人生开端,成为国家提升人口质量、优化结构、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。其价值不仅在于短期民生减负,更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重塑教育生态、释放人口潜力、提升治理效能,是为高质量发展奠定社会基础的战略性投资。
学前教育走向免费,进一步强化了其公共服务属性,是学前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。免费不代表降质,无论是基于地域差异还是从聚焦解决的关键问题出发,政策推进都需要一个逐步落地的过程。政策目标应聚焦于教育普及程度与质量提升,并充分考虑地域差异与教育机构类型多样性带来的挑战,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分步有序推进,不能搞“一步到位”。免费教育政策的框架设计须综合考虑经济可行性、长期可持续性。需以分步实施、动态监测为原则,统筹财政、师资与质量评估,实现普惠—优质—免费的递进式发展,为民族复兴筑牢人才根基。
从中央、地方事权支出责任划分的角度看,学前教育总体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,中央政府需要发挥好指导、协调、支持和引导作用,各地需要因地制宜炒股配资理财,按照分担比例安排好补助资金,确保按时足额拨付。要加强动态监测评估,科学核算办园成本,统筹好公办、民办幼儿园补助政策,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儿童、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政策衔接和兜底保障。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